其他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:被遗忘的“金规则”
▲金规则。上面的词句为:Do unto others,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. (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待人/ 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)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 被遗忘的“金规则”
文:凯伦· 阿姆斯特朗 编:大宛
在具有人文关怀的诸多观念中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是最通俗、最深刻、最不具歧义的思想表述,也是可以流播四海、传之万世的思想资源——
纵然过去了两千年之久,它的意义,仍然超越宗教、历史、地域和制度的局限,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行动准则,同时也是政治文明的准则。
孔子首先提出了这条儒家最有影响力的道德箴言。其后,各种文化背景、思想传统都先后出现了类似的话。新约中的相同表述,是耶稣对门徒所说:“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待人。”如果对全人类的道德准绳取最大公约数,很可能就是这句话。
正因如此,1993年,芝加哥召开的国际伦理大会,将这句话奉为“金规则”,成为世界伦理。
▌“金规则”:对同情的修行,对人性的升华 轴心时代的各种信仰里,其核心部分,都有一种共同的理想,即同情、尊重和普遍的关切。 当轴心时代的哲人,着手从精神层面寻索暴力的缘由时,他们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,并开始探究人类经验当中尚未被发现的领域。
他们之中最具天赋的人意识到,如果你想要遏制残酷和专制的行为,仅仅提出外在的指令是徒劳的。 当战争和恐怖充斥社会,它会影响到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。仇恨和惊骇渗透到他们的梦魇、交往、欲望和野心之中。 轴心时代的贤哲们,看到这一幕发生在他们同时代人的身上,想出了一种教育方式,让它扎根于更深入的潜意识中,以帮助人们克服它。贤哲们通过众多不同的路径,提出了如此相似的解决方案。。 他们全都断定,如果人们努力克制自我、改造自我,就会经历一种人性的升华—— 社会暴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造成的。他们设计的训练规划,都是以清除这种自我中心主义为目标,并推进“金规则”中推己及人的精神。
他们发现,这样可以将人们引入人类经验的另一个维度。它使人们进入一种入迷状态,即“暂时离开”其惯常的、自我束缚的意识,领悟一种实在,即他们所称的“神”、涅槃、梵、个我,或者“道”。 这不是一个产生对“神”的信仰,然后再过一种富于同情心的生活的问题。修行同情本身就会造成超然。 人类很可能早已习惯于自我防卫。自从我们居住在洞穴中,就一直受到野兽和各种食肉动物的威胁。即便是在我们自己的社群和家庭中,其他人也会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,伤害我们的自尊。
因此,我们在口头上、精神上和身体上,永远准备着进行反击并抢先发动攻击。 但是,贤哲们发现,如果我们系统地培养一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倾向,我们将会体验到另一种意识状态。
因此,轴心时代的贤哲们殊途同归地回到“金规则”上来,或许昭示了构成人类本性的关键。 例如,假若我们在每一次想说出一些对同事、兄弟姐妹或敌对国家不利的话的时候,考虑一下如果同样的议论落在自己头上,我们会有怎样的感觉。 如果我们克制自己不把这些话说出来,那么在那一刻,我们便已超越了自我,它会成为一个超然的时刻。
如果这样的态度成为习惯,那么人们就会生活在一种持续的入迷状态之中——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超越了自我中心的限制。 轴心时代所有的圣贤全都提倡这种态度。正如拉比希勒尔所指出的,这是宗教的精髓。正如儒家的礼仪,也是意在培养一种尊重他人的习惯。
▌超越自我中心主义:现实苦难中诞生的金规则
轴心时代的贤哲们把放弃自私自利和提倡同情,当作首要任务。
对他们来说,宗教就是“金规则”。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人们应当实现超越的起点——贪婪、自负、仇恨和暴力。
人们即将实现超越的终点,并非一个容易限定的地点或人物,而是一种至福状态;它对于仍然陷于自我主义网罗中的、未曾开悟的人来说,是不可想象的。
几个世纪以来,制度、政治和智识方面的发展,模糊了蕴含在宗教之中同情的重要性。支配着公共话语的宗教似乎时常表达出一种体制上的自我中心主义:“我的信仰比你的更好!”正如庄子所指明的,一旦人们投身于其信仰之中,就可能变得喜好争辩、多管闲事,或者甚至冷酷无情。 同情,并非一种受欢迎的美德,因为它要求人们将自我搁置一旁;而我们将“自我”视为内心最深层的本性,所以,人们往往宁肯选择正义,也不愿选择富有同情心。 我们都应力求恢复慈悲和同情的理念,并以一种创造性的、鼓舞人心的方式寻觅一种表达这种观念的方法,如同轴心时代的贤哲们所做的那样。 这不应是一场纯粹的理性运动,也应当是一个精神上的进程:
◎承认无知,才能领悟真理
在这个充满危险的年代中,我们需要新的见解。但是,正如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孜孜不倦进行解释的,宗教理解不仅仅是抽象或理论的。
他们中的很多人反对书面经文的观念,因为他们担心这会导致华而不实和肤浅的认知——一种谦卑的、富于同情心和非暴力的生活方式,与学习经文同等重要。
真正的知识总是令人困惑的。苏格拉底认为,他肩负着一项使命——要使理性的希腊人意识到,即便当我们拥有最严谨的逻辑时,仍难以触及真理的所有方面。
只有我们认识到自己一无所知,并从头脑中“摒弃”那些公认的思想观念之时,领悟才会到来。
◎承认痛苦,才能学会同情他人
我们生活在伴随着巨大恐惧和痛苦的时期。轴心时代教导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苦难,因为它是人类生活的必然现实——只有承认我们自己的痛苦,我们才能学会同情他人。 今天,我们被多于从前任何世代的苦难形式困扰着:战争、自然灾害、饥荒、贫困和疾病。这些可怕景象每天晚上都会通过电波传播到我们的居室中。生活无疑就是“苦”。
面对无所不在的恐怖,人们很容易退却,否认它与我们有任何关联,并养成一种从容不迫的“积极”态度,拒绝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的痛苦。 但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强调,这不是一种应有的选择。否认生活的痛苦,像鸵鸟一般回避现实,把头扎在沙土中的人是“假先知”。除非我们允许处处压迫我们的悲痛侵入自己的意识之中,否则就无法开始精神上的探求。
在这个充满国际性恐怖行为的时代,任何人都很难想象我们能够生活在佛陀的安乐园中。苦难迟早都会冲击我们的生活,即使是在受到保护的发达国家社会中亦是如此。 轴心时代的贤哲们会说,我们不应对此产生怨恨——与其容许我们的痛苦激起暴力、褊狭和仇恨,不如作出无畏的努力,建设性地利用它。 我们必须学会同情我们曾经憎恨和伤害过的人:
在《伊利亚特》的结尾,阿喀琉斯和普里阿摩斯一同落泪,愤怒和恶意的怨恨能使人变得冷酷。只有当阿喀琉斯与普里阿摩斯分享自己的悲痛,并将普里阿摩斯视为自己的镜像时,才重新获得了曾经丧失的人性。
▌金规则不仅是伦理规范,也是最好的政策原则
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——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在令人恐怖的环境中,发展出了富于同情的伦理规范。
他们并非在象牙塔里沉思默想,而是生活在因战争而四分五裂的可怕的社会里,那时古老的价值标准正日益消失。像我们一样,他们也意识到了一种空虚和混沌状态。 贤哲们并非乌托邦式的空想家,而是务实的,其中的很多人非常关注政治和政府管理。他们确信,推己及人并不只是听来有益,而是确有实际作用。同情和兼爱是最好的政策。 我们应当重视他们的见解,因为他们是有经验的专家。他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,专心思考“善”的本质。
他们为寻求治愈人类精神上的疾患所花费的精力,与当今的科学家试图找到治疗癌症的方法所花费的精力相当。
我们所专注的事情是不同的。轴心时代是产生精神天才的时代,我们则生活在一个产生科技天才的时代,但我们的精神教育往往是欠发达的。 轴心时代需要构思一种新的视角,因为人类实现了社会与心理上的跳跃。人们已经发现,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。古老的部落伦理逐渐形成了共有思想,以确保群体的生存,而它正被一种新的个人主义所取代。这便是为什么如此多的轴心精神都专注于发现自我。
像商人一样,隐修者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的人——贤哲们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自觉之人,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些什么;礼仪必须适合于每个献祭者,而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 目前,我们正在经历另一次重大的跳跃。我们的科技创造了一个全球社会,通过电子、军事、经济和政治而相互连接。我们现在必须逐步发展一种全球意识,因为,无论我们是否喜欢,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中。
尽管我们当前所遇到的问题与轴心时代的贤哲们不同,他们依然能帮助我们——
以同样的方式,我们也应发扬轴心时代的洞见:贤哲先于我们认识到,同情不能只被限制在我们自己的群体中。我们必须培养佛教徒所说的“无量”视野,它延伸到世界尽头;在此关注范围内,不排斥世上任何一个造物。
“金规则”提醒那些轴心时代初出茅庐的人们:我尊重我自己如同你尊重你自己。假如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拥有绝对重要的价值,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下去,因此我们都必须学会互相礼让。
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是,使这种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,并赋予其全球性的重要意义。
作为东西方古代思想传统中共同主张的一种普世价值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也是传统中国思想所能抵达的最高峰。
这一金规则,塑造的是整个人类精神与世界观的根基;我们的宗教传统和道德传统,也由此开端。甚至直到今天,人类仍依附在这种精神与思想之上。
它既是人一切行为规则的起点,也是政治文明中维护社会秩序所需恪守的基本准则:没有人希望战乱发生在自己的国家,残酷的战争就能避免;对他者抱以同情和理解,对立与仇恨将消失不见。
越是洞悉人性的道理,就越为平易,也越发难以持守。因此,先知书店推出新的系列“先知文房·黄铜镇尺”,将这一最值得铭记的金规则铭刻于黄铜之上。字体采用鲁迅书迹,更显反思、警醒之意。
当然,作为一件值得铭刻传承的“文房珍藏”,除了合适的材质和铭刻的思想,凝聚其中的匠心巧思与工艺,亦不可少。
为了更好的质感,我们寻找到工艺美术大师吴德寅先生,精心设计;以与昔年一击惊人的2008年奥运缶一脉相承的工艺,制作打磨;历经11道古法工序潜心雕琢,只为了与它承载的价值相匹配。
本次新推出的“先知文房·黄铜镇尺”,除了孔子此句,还有老子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”;以及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,以及胡适“容忍即自由”。每个镇尺均为手工打造,独一无二,仅有少量现货,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抢先收藏。
▍延伸阅读
一张一号,毁版限量50张,版画家芊祎力作,“先知书店”私享版藏书票